编辑 | |
设计 | |
导语 | |
人物履历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标题四 | |
标题五 | |
正文 |
90后是一种价值,而并非是一代人。作为一个90后使用的产品本身,可能自己带有一定的价值观取向。前一段时间对90后有一些争论,90后又火了一次,*9次被捧,第二次被骂,火了两次,我觉得挺好。我觉得媒体对90后有争论,比如说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余佳文(音)的事件,我跟他是好朋友。大家都是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知道互联网就算有利润也不可能分给员工,这不是抢完一次分一次脏,也不是传统企业这样做完给股东分红。后来老头说分一个亿的期权,余佳文不愿意。这个是没法实现对员工承诺的,但是媒体有模糊焦点,他这个行为是错的,但是不代表90后的用户特征就是这样,也不代表90后的开发者是这样的,但是媒体的聚焦点就聚焦在一个人,然后放大到整个群体。我讲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觉得现在社会真正对于90后的争论应该集中于90后所代表的价值观的争论,而不要再纠结于他到底分了一个亿还是今后要不要发射载人航空的火箭等等问题。
我自己归结了一下,90后是自由、颠覆和个性化,等一下会着重讲一下对于这三个特点的看法。最后一个问题是自由、颠覆、个性化是否应该成为当今中国主流商业社会之价值观,或者我们开发APP的时候是否应该把这个问题考虑一下。
我们先看一下自由,我认为90后是*9代可以自建体系的一代人,当然这跟移动互联网关系很大。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好朋友,他从大一开始就做应用试客,他有一定时候控制苹果iOS的上线,这样的机会没有移动互联网是不可能的。这并不是中国的主流人群,还是小众人群,绝大多数人还是考公务员、进国企,这还是中国主流社会人群的绝大多数,今天能够坐在这里的人,包括做开发的人,包括我自己本人,都是依赖移动互联网的机会才能够在自己的生态系统里面玩,过得日子还不错,让外面的人很羡慕。我是90年的,我毕业的时候绝大多数同学都去了国企和公务员系统,他们比较羡慕我们这种比较自由的生活,所以就是我们可以自建体系。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中国,就是移动互联网的中国。我觉得我们的生态系统肯定比以前的生态系统更好玩,里面的人性更解放。
举个例子,我跟我爸的区别,我爸是工厂的,我爷爷是修汽车的,他学我爷爷怎么修汽车,然后去汽车厂做学徒。以前的模式是一定学习上一代人的生存技能。而我是90后,我爸现在不清楚我每天在做什么。这样的断裂也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90后不用学习上一代人的想法,我叫它弯道超车,有了自己的体系,也带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第二个是颠覆,90后的颠覆很严重。媒体之前就讲90后颠覆别人,要么讲90后被颠覆。我个人对这个事情是这样理解的,颠覆本身是迭代。一个健康的生态本身就是交织着颠覆和反颠覆,一直会发生,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前段时间媒体经常渲染说资本寒冬,说大家都冻死了,大家有这种感觉。个人认为颠覆是一个好事,大家不要看的太重。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创业公司绑架了128小时(见PPT),这个是全媒体报道的,说资本寒冬将至,99%的天使投资要失败等等,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报道。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写这些稿子的媒体有一个重大的忽略的问题,本身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加快失败的频率、降低失败的成本和增大失败的次数本身是取得成功的方式。失败本身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一个人做*9个版本的APP就有很多人用,前面版本可能是失败的。外围对体系的理解和体系内的人对失败的理解不一样,我们可以运用良好的失败是为了成功。另外一种是快速试错、小版本迭代,这本身就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外界的很多媒体不了解。
我有时候也跟传统企业的人聊,他们也很害怕失败。其实失败本身是一种优胜劣汰,是身体自然的新陈代谢,我个人认为发生的越频繁身体越健康,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它始终在发生,是客观规律。
最后一个是个性化,因为我是90后,很多人拿我做调查样本。他说你是90后,混了这么久还没有怎么样,你看我们80后诞生了韩寒、周杰伦等这么多很牛的人。我觉得90后不会诞生韩寒和周杰伦这样的人了,我觉得90后没有群体偶像,人人都是偶像。
我就认为90后是一种价值观,你认同我刚才讲的自由、颠覆、个性化的价值观就是90后,如果不认同就不是。举个例子,我的同学一天到晚进国企、考公务员,这不是90后。同时媒体也不要苛责90后,王石、张瑞敏和柳传志创业的时候,一个33岁,一个36岁,一个40岁,我觉得不要把我们拉到一条线上来比,因为现在很多媒体把我们拉到一条线上比,让我比柳传志,这没有可比性。
另外讲一下断裂式代沟。80年代的人喜欢韩寒,会被老一辈人骂,说你为什么喜欢韩寒。但是90后、00后就喜欢EXO,我们就不知道这是什么物种,不知道EXO是什么。我亲自被很多人问过。给大家看一幅图(见PPT),可能现在很多人都看不懂。注意,这首先不是一个人,每个都是不同的。我*9次放完以后,别人说你为什么拿一个人糊弄我们,这不是一个人,而且每一个都是90后里面当红的明星,每个人都有一千万的粉丝,这些人覆盖了90后。对于不认识他们的人来说,他们都长得一样。我给大家看一下他们是谁(见PPT),这都是EXO里面的明星,上面第三个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鹿晗,旁边这个是吴亦凡。
我们觉得偶像是空前断裂化、小众化、圈层化、精准化,非集群化粉丝,但是在粉丝里面是小爆炸,它是原子弹爆炸,定向爆破。现在娱乐圈网红大量兴盛,一个著名的问题是怎样有效区别张馨予、张予曦、张雨绮、张雨馨、张歆艺,不容易区分。
个人认为,像史玉柱的年代,要靠砸一个人的时代来砸一个群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比如说找一个韩寒代言就可以了,像90后的话就不是这样,你得把刚才一屏幕的人叫来影响力才高,所以通过一个人砸一个群体的时代过去了。90后是一个出产偶像最多的时代,它是一个偶像的平台,却没有一个偶像。现在包括Uber、facebook和阿里巴巴一样,Uber没有自己的车,阿里巴巴没有自己的店铺等等。
我们作为开发者如何赢得90后呢?大家可能对90后有质疑,现在很多开发者是90后,用户也是90后,个人认为现在的90后就像刚才讲的,本质是宗教,每一个品牌的自品牌,包括APP都有很多拥堵。在老时代都是讲客户跟企业的关系,到现在这个时代是教徒跟教之间的关系,他可以把粉丝带过去,可以自带流量。所以我觉得90后不会黑你的企业,他只会忽略,忽略就是*5的黑。
90后与企业的关系,包括跟客户之间的关系,叫做必须互相欣赏、三观统一、灵魂契合,这就是90后和企业、品牌、APP之间的关系,它不是以前工业化流程和思考的方式。我觉得这跟谈恋爱和像,谈恋爱也是互相欣赏、三观统一和灵魂契合,这是最美好的。我们90后是用谈恋爱的方式找用户,各位大叔大嫂快去找一个90后的男女朋友,如果不破坏家庭的情况下。90后就赶紧找一个00后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当然在不触碰法律的前提下。
必须在精神与价值观层面赢得90后,90后喜欢创造与享受前人不曾发现、不知道的东西,不会停留在改进生活的基础上,所以90后是自己创造一个东西自己玩。前一段时间火的17、bilibili、Snapchat都是90后后做的,70后觉得你好端端的画吧,怎么把它销毁了呢,70后很难理解,但是90后玩的特别多。所以不要实图用钱砸90后,要用流量刷新的玩法。
最后三点总结一下,我觉得90后是精神共创、荣辱与共、共同成长,我觉得这是移动互联网做一个APP的指导思想和90后互动的方式,最后真正把这些用户变成你的粉丝或者教徒,这个APP就成功了。如果APP这个商业模式没有做好,你再做一个新的他们还会过来跟你玩。我觉得只要做到这一个你就是成功的。
|
模板样式 | style_z_9_1 |
专题调用内容 | |
图片 | 无图片信息!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关于BAT应请我做副总裁
下一篇:下一篇:孙宇晨:90后是一种价值观而非一代人